经济学系师生合作的两篇论文在《经济学(季刊)》同期发表

近日,经济学系师生合作完成的两篇论文在《经济学(季刊)》2021年第3期(总第82期)发表,具体作者及论文摘要信息如下:


1.“瘴气”的退却: 我国疟疾防治对母婴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


作者:林友宏

摘要:文章利用国家统计局开展的中国第二期深入的生育力调查微观数据,首次系统估计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疟疾防治对我国广东省孕妇和婴儿健康的影响。双重差分估计结果显示,相比疟疾低流行地区,疟疾防治使得高流行地区妇女妊娠失败概率和婴儿死亡率出现了更显著下降;并且疟疾防治也更显著地降低了疟疾高流行季节发生妊娠失败的概率。稳健性检验排除了计划生育、“文化大革命”对估计的可能干扰。因此,疟疾防治通过改善母婴健康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林友宏,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厦门大学邹至庄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在《经济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经济学动态》、Health EconomicsChina Economic Review 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史和发展经济学。


2.灾异、天人感应与政治权力——来自东汉的证据


作者:孙程九 焦建华 代谦 李嘉楠

摘要:文章利用东汉时期的历史数据,考察了在“天人感应”文化背景下,“灾异”冲击(自然灾害与天文异象)对中央政治权力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灾异出现显著增加了三公(东汉宰相)遭到罢免的概率,并且大幅缩短了三公任期。进一步研究发现,当灾异发生时,那些与当权外戚、宦官交恶的三公面临更高的政治风险,而精通儒学并无助于他们在权力斗争中获得有利地位。这些证据表明,“天人感应灾异说”的现实应用背离了创立者的思想初衷,改变了政治权力的平衡,成为服务于当权者的政治工具。

孙程九,厦门大学经济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经济史等。


焦建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近代华侨经济史、近代财政史和共和国经济史的研究。


李嘉楠,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与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史、国际贸易和发展经济学。


(经济学院  刘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