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7日,厦大经济学系双周论坛(第九讲)如期举行。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助理教授高岭老师报告了其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卢荻老师等合作撰写的论文《纳入劳动强度的中国经济增长核算:基于2001-2017年的数据》,论坛吸引了经济学科师生前来聆听,经济学系助理教授许梦涵老师为本次学术论坛主持。

高岭老师从“996”、“过劳死”等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入手,引出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即“劳动强度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进一步地,高岭老师通过分析指出已有文献对劳动强度测算的局限,提出一种新的方法量化劳动强度。首次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压榨模型引入新古典增长核算模型,构造了纳入劳动强度的经济增长核算模型。
基于对纳入劳动强度的经济增长核算模型的理论分析,高岭老师使用2001-2017年中国国家社会保障局公布的劳动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以劳动力数量和劳动时间衡量的劳动强度并不是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源泉,因此不支持人口红利论;第二,劳动强度增长率波动明显,2001-2003年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影响,2004年后影响程度则持续下降,因此不支持劳动压榨论;第三,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非劳动要素投入,包括全要素生产率和物质资本投入。然而,自2008年起,前者的增长率围绕0%波动,后者的增长率明显跌落。在考虑企业实际工资最优化及教育对人口素质的影响后,以上结论无显著变化。 报告期间,参会老师及同学与高岭老师从各个角度展开了热烈讨论。会上探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纳入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概念、劳动强度的增长核算模型的设定、劳动强度的计算、实证估计结果等,高岭老师均一一进行了解答。经济学系双周论坛第九次报告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结束,广大师生在学术思想的碰撞中收获颇丰。 经济系双周学术论坛简介: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传统优势学科政治经济学、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交流,经济学系开展“双周学术论坛”,邀请经济学系和其他系、所、中心师生介绍前沿科研成果,为广大经济学子打造一个高品质的学术交流平台。论坛研讨方向主要突出政治经济学、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兼容发展经济学与应用微观等方向,立足中国国情,讲好中国故事。
编辑: 史九领 田野
技术支持:李学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