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上午,第一届“历史视野下的经济发展与思想演进”学术研讨会在厦大经济楼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邹至庄经济研究中心主办,厦大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承办。

本次会议是厦大经济学科首次召开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学术研讨会,会议为期一天半。26日上午,在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艺明教授的主持下,研讨会正式开幕。开幕式上,厦门大学校长助理方颖教授,《中国经济史研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魏众,《经济思想史学刊》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虎涛先后致辞。

方颖在致辞中代表厦门大学对莅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谈到,厦大经济学科在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领域的发展上历久弥新,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在厦大向下一个新百年前行的重要节点上,举办本次研讨会将促进厦大传统人文优势学科的整合与提升,为跨学科交流打造优质平台。厦大经济学科鼓励学者结合前沿方法研究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为经济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随后魏众在致辞中表示,本次研讨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想契合期刊理念,希望研讨会的召开能鼓励一批学者致力于研究中国的经济思想、中国的经济政策与经济实践,期待本次会议提供的平台能促进多方交流。

杨虎涛在致辞中谈到,《经济思想史学刊》作为国内经济思想史研究的第一个阵地,将致力于为广大经济思想史研究学者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通过本次研讨会的邀请来到厦大,感受到了厦大自由、开放的学术气息,本次研讨会选题多元,体现了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丰富主题,学刊也将大力支持这样优质交流平台的搭建。
随后的主旨演讲环节,海财经大学程霖教授,日本一桥大学马德斌教授,香港大学龚启圣教授,北京大学周建波教授,北京大学周黎安教授5位嘉宾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为与会师生作了精彩演讲。

上海财经大学程霖在题为“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有分析性吗?——对熊彼特观点的补正”的主旨演讲中,表示,纠正国际经济思想史学术界长期以来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轻视论、无视论,恢复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在世界经济思想发展史中应有的历史地位至关重要。中国的经济实践、经济变革较中国古代远为丰富,蕴藏更大的经济理论创新、经济分析构建的空间,在中国经济学的构建中应充分吸取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的积极成分,加强经济伦理的分析,注重理论、统计和历史的有机结合。
日本一桥大学马德斌的主题演讲题为“Involution or Industrialization: Reinterpreting the 19-20th Century Chinese Agriculture through the Perspectives of Seasonality”,从季节性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了关于中国农业发展的“内卷化”争议,为揭示东亚地区的现代化模式及轨迹提供了崭新视角。马德斌及其合作者将季节性因素纳入柏泽尔普式(Boserupian)分析框架,并基于19-20世纪中国和日本农业的实证证据,提出“内卷”实质上是农闲时期闲余劳动力的优化配置,以应对季节性变化,提高家庭总收入。

香港大学龚启圣带来第三场主题演讲:“Commercial Revolution in Medieval China: Origin and Consequences”。龚教授使用宋代历史数据和空间断点回归的方法实证检验了唐朝“安史之乱”带来的两税制改革对宋代商业革命兴起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税制的实行增加了宋代人均商业税收和每万人商业市镇的数量。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两税制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对宋代商业发展产生影响的:资产税取代人丁税促进了资本从土地中解放;货币税取代实物税促进了劳动力的解放;税收的增加促进了政府公共物品的提供。

北京大学周建波的主题演讲题目为“中古佛教传播与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对中古佛教经济思想的缘起、利弊以及中国化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周教授指出,以寺院经济形式为代表的经济实践为“法人”资本主义、公共财产的管理做出重要示范,庙会、庙市体现了佛教的组织性在商业领域的应用,佛教经济思想也促进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但佛教经济思想在国家与家庭矛盾、僧侣腐败和浪费等方便也有局限性。

北京大学周黎安在题为“‘Every People’s Commune Builds a Middle School’:The Effects of a Massive Rural Education Expansion Program in Pre-reform China”的主题演讲中探讨了中国1966-1977年间农村地区教育扩张对适龄学生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指出,农村学校的扩张,尤其是初中的剧烈增加显著提升了适龄农村学生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同时,对于女学生以及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学生,这一运动具有更加显著的影响,反映了政策的分配效应。另一方面,受限于教师数量,农村教育扩张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同等教育年限下的教育质量。
研讨会设置了三场平行分会场,讨论主题包括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传统政治制度的再探索、国家能力与经济发展、经济转型与思想演变、近代市场的经济表现、文化与社会发展、宗族与资本、开放史与文化、商业史与经济发展等。复旦大学陈硕教授,河南大学宋丙涛、彭凯翔教授,北京大学颜色教授等众多活跃在学科前沿的中青年学者参会报告。此外研讨会邀请参加本次会议的多家国内一流期刊的领导、编辑们举行了“编辑部圆桌论坛”,各期刊编辑部为广大青年学者的选题及投稿提出了宝贵意见与建议。
此外,研讨会特别设置的编辑部圆桌论坛,《经济思想史学刊》编辑部杨虎涛,《世界经济》编辑部曹永福,《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魏众、王小嘉,《中国经济问题》编辑部张兴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编辑部林枫与会讨论。
(经济学院 潘小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