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聚焦|课程思政】《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历程中明确未来经济人的责任与担当

         2019年1019日,2019年“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会议暨学生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经济楼召开。

 

本次会议由厦门大学经济学科主办,共有来自十三个高等院校的近八十名师生参会,议程囊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创新论坛”、经济学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会、第18届基地学生学术研讨会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教学公开课等多项内容。  

 

会议开幕式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系主任龙小宁教授主持。厦门大学教务处处长计国君、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与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院长洪永淼分别为会议致开幕词。

 

计国君处长首先欢迎各兄弟院校到厦大指导工作,并表示厦大自身发展离不开各兄弟院校的帮助。他从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计划出发,提出了几个观点。第一、当下经济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被定义为人才计划重要的中心点。第二、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中国经济发展有目共睹。近年来厦门大学经济学科在洪永淼老师的带领下,学科建设稳步推进。第三、经济学科建设应在“双万计划”和教学模式上找突破点,向一流方向发展。


 

随后,洪永淼教授代表经济学科向大会致辞。他指出,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的初衷是为中国的理论经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培养和储备人才。基地办学21年来,形成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导地位,强化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训练,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培养,加强社会实践能力锻炼。历年来,厦大经济学科重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厦大经济学科不仅坚持既有的办学特色与传统,还进一步加大力度,促进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研究,力争于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的新局面,探索国际化的办学经验。当下国家重视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举办相关的基地会议和相关论坛,就是希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探索深化经济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经济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19日上午,会议迎来两场主题演讲,九位报告人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创新”带来精彩见解。  

 

主题演讲一    

 

厦门大学邬大光:本科人才培养的困惑与出路    

 

针对中国教育问题,邬大光教授提出自己的看法:要做好人才培养,需要用国际视野形成中国经验,扎根中国大地办学。他认为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高等教育模式,因为西方的高等教育经验都是精英教育经验,是小国的教育经验,美国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时,人口只有2个亿,而中国有14个亿。同时,西方的高等教育依托悠久的大学教育经验,而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还很短,百年大学数量都不多。因此,中国的人才培养经验,一定是大国的经验、弯道超车的经验、超越精英教育的经验、在历史短的时期内实现跨越发展的经验、碎片化的经验到系统化的经验、从个体的经验到成为大数据统计的经验。  

 

 

辽宁大学林木西:坚持六个创新 建设基地2.0版 努力培养新时代政治经济学基础拔尖人才    

 

针对基地发展2.0版如何建设、怎么建设的问题,林木西教授认为,需要大力推进经济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经济学一流专业建设。他认为,培养大师级人才,眼光要放长,需坚持特色发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础培养人才。  

 

在培养人才方面,需采取六个创新。一、创新拔尖学生培养理念;二、创新拔尖学生培养思路;三、创新拔尖学生培养举措;四、创新拔尖学生培养机制;五、创新拔尖学生培养方案;论史结合、博专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六、创新拔尖学生培养管理机制。  

 

 

 

北京大学董志勇: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目前,对于培养智商超群,情商优秀,用于担当,敢于作为的学生已经形成了共识。在教育方面,培养人才需要重视党的建设,坚持政治经济学方向。但目前大学教育体系存在两个问题,1.评价体系不够合理。2.师资力量不足。针对以上问题,董志勇教授提出三个措施。1.淡化大学边界,整合资源。各校一起培养学生。2.寻找社会赞助,调动教师积极性,培养博士生,开设课程。3.利用好国家支持补贴,调高科研经费,倾斜博士生名额。  

 

最后,他指出五个目标:1.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2.重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培养研究。3融通学习,借鉴反思西方经济学。4.总结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5.避免两个极端,全盘否定西方经济学,或者不顾中国客观现实盲目照搬模型。  

 

 

南京大学安同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集群”建设与思考    

 

安同良教授点明“集群”的定义,集群是同类企业集合体,也是供应商产业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集群”建设可通过以下几点来增强:1.占领本校:一系列相关课程由学院转移至学校,交给南京大学作为校级课程来开设。2.占领中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占领,用对全国高校教师培训的平台占领。3.走向全世界:做到理论自信,创办中国政治经济学全英文期刊。用自己打造的杂志,发表中国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好文章,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把最优秀的成果写在中国的大地。  

 

他提出用研究来带领课堂的观点,要求每一位教授给要本科生上课。安同良教授还建议,要建设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他指出六个“一”:用一流的科研支持一流的教学培养一流的人才。以一流的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自信,创办一流的课程教材,向全世界传递一流的声音。  

 

 

 

复旦大学周文:新中国70年中国经济学理论贡献与新时代历史使命    

 

周文教授举了两个案例来说明市场规模越大,国民财富越大,因此对经济学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某一个阶段上。周教授认为,需要用国际视野总结中国经验提炼中国理论。他通过分析诺贝尔经济学家存在争议的案例,指出,虽然中国40年减少贫困人口8.5亿,成就举世瞩目,但没有系统总结实践中的系统化理论,因此没有得到国际认可。因此,周教授提出使命任务:学者应立足于中国,认真研究中国现实问题,重新梳理各个理念,来形成中国理论,解决方向性问题。  

 

构建新时代中国经济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厚植经济学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底蕴,提炼中华文化;2.推进经济学理论研究水平达到新高度(推动中国理论国际化),用国际化理论支撑中国经济学走向世界;3.不断完善经济学科体系,我们的学科体系在曾经计划经济时期是“苏联体系”,现在是“美国体系”。马克思主义一级二级学科设置存在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和重新梳理。我们应加强理论建设,提高现代化程度;4.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形成。目前,如何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和统领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还没有破题。经济学西化主流没从根本上扭转,评价体系和导向仍存在问题。  

 

 

主题演讲二    

 

    

中国人民大学刘瑞: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别与挑战    

 

由于体系化分工起步较晚,中国的政治经济学仍旧扮演全科功能角色,面临着新时代经济运行实践的试用性挑战与被分支学科的替代挑战,因此新时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学需要发展自己独特的方法论,分析当代重大命题。  

 

具体而言,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应有自己区别于其他分支学科的聚焦研究命题:如果说经济学是关于财富的学问,那么政治经济学应当聚焦在财富创造源泉和财富分配方式命题;如果说经济学是关于稀缺资源使用的学问,那么政治经济学应当聚焦在资源配置基本方式命题。政治经济学按照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全域性覆盖的规律性研究,要挑选出核心命题,把非核心命题让给分支学科去研究,政治经济学要从全科型经济学转型为专门研究基本经济规律的原理性、底层性、专科型经济学,而不应成为政策性学科。  

 

                 

上海财经大学冒佩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培养一批拥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基础和史学素养,又懂得现代经济学理论,既具有扎实数理基础,又具有娴熟经济数据量化分析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家和理论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实现目标,应当平衡发展的课程体系设置,打造形成由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现代经济理论、经济师学和量化分析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支撑学生“经济理论、史学素养、量化分析”三位一体的训练。  

 

通过分析当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教师队伍质量、本科生对学术研究兴趣不足、攻读硕博连读的人数很少的建设问题,他从两方面提出改进措施:1. 通过调整进人用人的通道和考核晋升的标准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2. 推进“本博贯通”培养、实现基地学生全员国际交流,实行“1+1+1”导师制、推进科教融合,优化选材机制,吸引优秀生源,引导优秀学生进入本校或国内外一流高校博士项目学习深造。  

 

                 

福建师范大学黄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材的建设及启示    

 

黄瑾教授回顾了有关政治经济学教材发展历程,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的“培养出好的哲学社会科学有用之才,就要有好的教材”来进一步强调选对正确适合的教材的重要性。她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修订为例,总结了教材编写的重要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经济史为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魂,注意考量如何从政治话语转向学术话语。最后她总结了教材建设经验,即一是要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支撑教学,提倡前沿学术引领教学;二是大力深化分层教学改革,探索本、硕、博差异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厦门大学洪永淼:以科研反哺教学,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与时俱进    

 

洪永淼教授提出在政治经济学人才培养上应坚持“王亚南的教育理念”,即主张高校教师不能当纯粹的“教书匠”,应该教学与科研并重,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推动教学;在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同时,王亚南以高度的热情投身教育工作,治理与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提倡学生“共学”、相互切磋、相互竞赛,同时要加强“自己研究”;通过创办学术期刊,鼓励年轻助教和青年学生写稿来提升他们的科研水平,他还倡议创办了《厦大学生科学研究汇报》,作为大学生自己的科研园地。  

 

随后,洪永淼教授列举了厦大经济学科加强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具体做法: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经济学科拔尖人才计划、国际化试验班的论文写作、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的WISER CLUB社团。他还列举了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年轻学子在国家、国际竞赛与项目中取得的一些优秀成绩,由此可见经济学基地班、拔尖计划的育人成效显著。  

 

洪永淼教授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始终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与时俱进,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创造性的转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结合起来,与经验数据分析结合起来,增强其解释力和预见性。因为在贯彻落实“王亚南的教育理念”下,科研反哺教学成果显著,洪永淼教授认为新时代以科研反哺教学,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与时俱进,可以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  

 

 

 

19日下午,会议分为两大部分,在经济楼N501举行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十三所高校代表畅所欲言。与此同时,四个平行会场正如火如荼地举行着基地学生学术研讨会,来自13所高校的33名学生代表分别带来自己的论文报告。  

 

 

20日,会议还将迎来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兴祥带来的教学公开课,以及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陈诗一教授带来的主题演讲。  

 

“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自1998年设立至今,十三所高校轮流举办工作交流会和学生学术研讨会,已形成优良的传统,对基地建设尤其是本科生学研能力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希望通过此次会议,各校能系统总结新时期“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新经验,为争创中国特色经济学世界一流本科教育做出进一步的贡献。  

 

WISE 林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