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学生学术研讨会(seminar)是厦门大学经济系基地班的首创,本学年迄今为止,同学们已经就要素流动与经济增长、开放流通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两个问题,以预先公布选题并散发相关资料、主报告人发言、参加者自由讨论、指导教师点评的方式,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讨活动。
4月10日,基地班关于日本分包制的研讨会顺利举行。研讨会以03级漳州校区学生代表和02级基地班部分同学为主,另邀请基地班指导老师赵建副教授到会。
主报告人文娟首先发言。她从日本战后资源稀缺的角度出发,结合战后初期的政策倾斜(国家将原料分配给汽车制造商,而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得不到原料)及战后制造商现状(资金不足、设备陈旧导致其无法自己生产所有零部件),分析了在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生产商均无法独自完成生产的条件下,分包制形成的客观必然性。而政府优惠地将原料提供给制造商,制造商再以低价分售给零部件生产商,零部件生产商最后把零部件成品以低价卖给制造商的分包程序,有利于降低各项成本,促进汽车行业的发展。另外,她还从文化、制度和资产专用性对机会主义的约束的角度,分析了制造商与零部件生产商之间形成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合理性,并认为这将导致分包制的长期存在。
接着,同学们开始提问并进行讨论。涉及的问题包括:分包制怎样改变制造商和零部件生产商的福利,分包制的组织形式和内部化的选择,资源不再缺乏后分包制的命运,以及供应商内部形成的网络结构……等。另外,李梓城同学还提出他自己设想的另一个模型:日本和中国等亚洲地区的产业的发展呈大三角形,因为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最终会受政府的限制而无法发展为大企业;西方国家的企业发展态势则呈不封顶的多个柱形,因此中小企业可以不受限制发展为大型企业。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日本会形成分包制产业结构。大家认为,虽然这一模型还很不成熟,但李梓城同学敢于提出自己的模型的确难能可贵。
最后,赵建老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点评。他首先肯定了同学们参与研讨的积极性及所具备的经济学素养,然后从三个方面对分包制问题进行了补充:1、可以把“资源”这个词广义化,使它涵盖分包制形成阶段的原材料不足、扩展阶段的资金稀缺,乃至分包制后发展阶段对专有技术的依赖。这样就使得对分包制的分析在逻辑上取得了一致。而技术的专有性以及“路径依赖”是导致分包制的继续存在的关键。2、建议补充对垄断在分包制中的作用的分析。因为在日本汽车行业,零部件市场中确实存在买方垄断。而这一因素势必影响分包制的结构和特征。3、在一定程度上,分包制可以看成是企业集群问题。产品的性质和产权的现状对形成企业集群有重要作用。日本产业集群的特征很明显,这对深入研究分包制有启发意义。